灵动治水:当排水除涝与高质量发展不期而遇不要告诉别人

admin 踏步板新闻 282 0
A⁺AA⁻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江沿海的地理位置使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海纳百川、五光十色之城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复杂多变的气候及其引起的水涝灾害使上海长期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受灾风险,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统计,每年仅台风造成的水灾直接损失就可达数亿元,更遑论风、暴、潮碰头等复杂情况带来的综合性影响。

同时,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定位注定了在城市排水、防洪除涝工作方面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高标准,最严格的防灾要求是上海的应有之义;二是治水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大工程项目为主要导向的思想难以为继,治水体系需要更加系统多元的策略;三是空间的约束,上海市密集的建成区、高昂的建设成本使排水与防洪除涝能力仅通过翻排或新建设施完成提标成为末流之选。

在众多困难的合围下,上海的排水和防洪除涝工作如何高压破题,以怎样的对策去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其实施又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成为大家急迫关切的问题01蓝图为引:全面细致的规划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提高城市防灾救灾减灾保障能力。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逐渐探索出一套以总体层次规划与详细层次规划为核心的层次分明,全面细致的排水、防洪除涝规划体系,以指引各层次的工作开展1.总体层次:雨水排水与防洪除涝规划2020年,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上海市防洪除涝规划(2020―2035年)》,作为全市排水及防洪除涝的总体指引。

在这两个规划中,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防灾保障体系成为主要导向《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将原有的1―2年一遇的设计标准全面提升至3―5年一遇,且提出了内涝防治50― 100年一遇的新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标准,规划提出了“1+1+6+X”灰绿交融及“14片蓝色消纳”的总体布局,计算由绿色、灰色设施分别消纳的雨水量,并将对应指标分解至各个区或排水分区,提出具体的建设任务类似的,《上海市防洪除涝规划(2020―2035年)》结合太湖流域整体要求,提出了流域100年一遇、区域50年一遇、黄浦江市区段10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及20―30年一遇的治涝标准,针对需控制水面率、水位等指标或标准,对各区或水利片区进行了相应规定。

2.详细层次:分区、重要条线、工程规划的协同与互补总体层次的规划阐明了规划目标、指标和实施策略,为了确保理念与指标的落实,在指导具体实践的详细层次上排水、防洪除涝规划包含了分区规划、重要条线规划及工程规划等多种类型,不同规划之间衔接完善、共同作用、互为补充。

其中分区规划是基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市各区均编制了雨水排水规划,各郊区编制了水利规划区级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将市级规划的指标细化、夯实,结合各区实际情况,提出详细的排水、防洪除涝系统性方案,并对建设时序进行安排,在区级规划编制过程中,各部门积极沟通,有效提升了规划的落地性。

据统计,目前全市各区排水规划均已完成行业审核,水利规划基本完成审核。

元荡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对排水除涝系统中涉及的情况复杂、协调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设施或管控要素,如分散由各分区规划落实往往存在协调难度大、时间紧张、战线过长等问题,此时一般以统筹性的条线规划的形式予以统筹解决,

以期降低规划编制的成本,包括中心城河道蓝线规划、中心城雨水调蓄池规划等以《上海市中心城雨水调蓄池选址专项规划》为例,雨水调蓄池是全市排水规划中的重要设施,对各区均分配了相应的指标任务,但是其规划标准、选址原则等技术要求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区难以把握具体尺度,因此市水务局牵头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雨水调蓄池选址专项规划》,将中心城及部分中心城区外的调蓄池进行统筹选址,明确了分级规模、协调原则,并具体对近200座调蓄池进行选址或布局,显著加快推进调蓄池建设工作的同时也为郊区后续的实践提供了引导。

除此之外,针对具体工程,还会通过详细层次的专项规划予以落实,明确工程的选址或选线,强化城市基础防灾底盘建设,如合流一期复线专项规划、苏州河深隧专项规划等。

排水、防洪除涝规划种类与体系来源:笔者自绘申城热点02多样手段:由以“灰”为主向“蓝绿灰管”1齐头并进从历史上看,在排水、除涝问题上,工程措施始终占据着无可撼动的主力位置,“水来土掩”已经在人们脑中形成了思维惯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NbS2等更加注重生态自然的理念愈发受到重视,单工程措施已显应对乏力,多手段并行的需求逐渐占据上风事实上,早在上一轮2020全市雨水排水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等策略,但限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当时仍然以引导为主。

而在这一轮全市排水规划中,多样手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蓝绿灰管”的生态治水体系在规划中被提出且细化成具体的策略或量化指标,其中,最能体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理念的便是量化“蓝”和“绿”1.绿色设施:海绵城市的全面推进

“蓝绿灰管”中的“绿”即海绵城市设施(绿色设施),海绵城市的内涵发展至今已十分丰富,但其核心仍然是低影响开发与源头削减,本质上是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减少开发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影响,通过绿色设施对雨水进行积存与消纳。

在2014年国家便开始海绵城市的推广,上海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试点城市,在这一轮雨水排水的规划实践中更加全面且深入地应用了相关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体现是将绿色设施作为中心城部分地区及中心城外几乎所有地区的主要提标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对应的建设指标,。

全市各区规划新建绿色设施总规模达800万立方米以上,已达到规划灰色设施调蓄量(约400万立方米)的两倍有余,成为提标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在具体推进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上海市也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传导体系。

在规划层面上,目前各区均已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核心指标及系统策略,对于临港、北外滩等重要地区,还会组织编制海绵城市的专项方案,将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项目层面上,在地块出让时,一般会将海绵城市的控制指标作为出让条件写进合同,项目设计方案中也会单独撰写海绵章节。

在建设模式方面,上海市海绵城市设施主要通过“+海绵”的形式与其他工程相融合,一般可分为建筑小区、道路、绿地等系统,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菜单式设施可供选择,如小区主要有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道路有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等。

在设计时,会将海绵城市设施与常规的雨水排水管道等设施统筹考虑,形成系统性的排水方案,因此目前建设推进仍然以新建地区为主通过常规设施“+海绵”的模式,在发挥雨水积存、消纳、滞蓄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可实施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除了市级试点区外,在常规的各项建设工程中都能看到海绵城市的身影,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城市建成区已有358.9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专 栏 临港海绵城市临港海绵城市试点区总面积79.0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三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区成为试点区以来,临港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制度机制、标准体系、管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用 “大生态” “大环保”理念,将海绵城市融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

至2021年底,临港集中推进并完成了数百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包括500公顷绿地、200公顷小区改造、56公里生态型河道改建等典型项目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是全国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成为依托上海天文馆、承载临港新城活力、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海绵双示范区。

项目占地面积54公顷,以海绵技术为内核、以星空之境为主题、以艺术地形为特色,打造成上海城市海绵示范公园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在海绵建设中着力打造四大亮点:河湖生态净化+内水外水共治+水资源利用+智慧运维其中内水外水同治是指结合竖向地形,因地制宜运用不同类型的源头分散海绵设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净化、滞蓄。

源头措施包括植草沟、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生态旱溪等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超过60%,可保证“五年一遇暴雨不积水,百年一遇暴雨不内涝”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总览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2.蓝色设施:化水以河湖空间蓝色设施即河道,是指通过增加河湖面积、打通断头河、底泥疏浚、控制河道水位等手段排除、调蓄雨水与绿色设施一样,蓝色设施建设并非新生概念,但在以往更多地是将其作为排水除涝的配套能力,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反省对于城市河湖面积的挤占,并更能意识到河湖所发挥的关键功能,因此在新一轮排水、防洪除涝规划中,蓝色设施被提升为规划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排水、防洪除涝规划中,对于蓝色设施的建设核心策略是对河湖水面率的控制为此,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河道蓝线规划体系,目前已做到了河道蓝线全市全覆盖,规划至2035年全市河湖水面率达到10.5%,各区也明确了河湖水面率的具体指标。

上海市通过蓝线规划,落实“水面率只增不减” 的管理原则,地区在开发过程中,需进行水系平衡与蓝线调整,确保水面率的同时强化消除断头浜的原则,逐步打通各水系,实现涝水的顺畅排除除了刚性的管控,弹性原则在河道管理中日益体现。

在《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就提出以柔性岸线的形式模拟河道自然形态,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蓄水空间据统计,至2022年底,全市河湖水面率已达到10.3%,河网密度达4.79公里/平方公里,有效锚固了城市的排涝、蓄水空间。

在规划及指标管控之外,河道建设是另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河长制工作要求,各区每年会编制河道整治、疏浚计划、“一断点一方案”等,对影响河道过流断面、水面积的侵占行为进行整治,对河床进行修护,维护河道的排水除涝功能。

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平均每年整治骨干河道50公里以上,中小河道300公里以上,目前已经实现骨干河道七成以上无断点

金山区张泾河整治后效果示意图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申城热点03夹缝求生:分散化、地下化的策略应对一方面,上海中心城区属于高密度建成区,可利用的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上海市的定位决定了其防灾的高标准,如此突出的矛盾使通过新建大量集中式的设施来提标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散化和向地下要空间的理念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必然选择1.分散化:逐个击破分散化:逐个击破分散化从实践情况看可解读为两层含义一是手段上的分散,即上文提到的通过“蓝绿灰管”多重方法齐头并进实现提标,其中“绿” “蓝” “管”3项举措显著地减少了空间需求。

二是对于分散性设施的利用和推广,通过分散性设施使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的同时也适应中心城可用空间少的实际情况,分散性设施中最重要、承担提标任务也最多的是调蓄池根据全市排水规划,调蓄池是实现提标的途径之一,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应用案例较少。

为了加快推进,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了雨水调蓄设施规划建设导则和中心城雨水调蓄池专项规划,引导调蓄池规划建设工作在中心城雨水调蓄池专项规划中,共选址或布局了约200座调蓄池,分散于中心城各排水系统,单个调蓄池规模在数百至上万立方米不等。

调蓄池效果图来源:上海市城建院绝大多数调蓄池规划方案根据地区空间使用情况与绿地、广场、河道等结合设置,从小型街头绿地到大型公园,其规模随用地情况而灵活调整,充分体现了分散化与弹性的要求其中,对于一些选址困难的地区,调蓄池的形式可改为调蓄管道,结合条状绿带,使设置形式更加灵活便捷。

雨水调蓄池建设总体推进有序,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约50座,建设进度较快的如普陀区西北物流调蓄池,预计2023年年中即可完工除了调蓄池之外,海绵城市设施也属于较为分散的调蓄设施,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从源头上截留部分雨水以达到调峰的作用。

2.地下化:隐于无形地下化是另一条向中心城区要空间的途径“上海2035”明确提出了市政设施地下化的相关要求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用地需求与空间约束的剧烈矛盾以及绿化指标的倒逼等因素,地下化更是自然成为重要选项。

在排水、防洪除涝各类设施中,主要可地下化的种类包括泵站、污水厂、调蓄池,在技术上可分为完全地下化、半地下化两种类型完全地下化一般仅将人员出入口、通风口等必要设施置于地上;半地下化则结合用地环境情况将部分其他建构筑物也留于地上。

泰和污水厂是近年来排水设施地下化的典型案例之一泰和污水厂位于宝山区泰联路联谊路,用地面积约15公顷,采用全地下化设计,地面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建成了生态公园、体育设施等向公众开放,充分体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泰和污水厂示意图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经过系统的引导和管控,地下化已经成为排水、防洪除涝设施的内在需求,近年来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的泵站、调蓄池基本为全地下化的设计方式,且大多数是与绿地相结合设置,在有效释放土地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发展的品质。

申城热点04华丽转身:市政设施的品质追求一直以来,市政设施在人们的印象中属于支撑城市发展的功能性设施,有着“不近人情的外观” 和“冰冷的性格”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下,对塑造城市景观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顺应发展趋势,针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品质”推出一系列行动措施,指导排水、防洪除涝设施的优化设计。

1.景观化设计:与城市更加融合在景观化设计方面,上海市已经形成成熟的策略,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改善邻避效应,主要在于视觉上建筑本体公建化提升,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二是提升艺术美感,通过一些艺术化的设计,对设施细节进行打磨;

三是注入文化元素,结合当地的时尚、人文特色进行精细设计实践过程中,既有点上以个别项目为主的推进方式,在前期设计过程中单独进行景观设计方案,如广肇泵站、淀东泵闸等;也有面上的整体规划设计,如合流一期复线全线景观化提升及《黄浦江两岸(中上游)堤防与生态景观专项规划》等,从整体系统上进行统筹把握,全面彰显文化内涵。

专 栏 淀东泵闸淀东泵闸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距黄浦江约10公里,具有挡潮、防洪排涝、活水畅流和船舶通航功能淀东泵闸以工艺要求为基础,以公共建筑的设计手法,将水利工程环境及造型进行建筑化的处理,改变传统水利工程构筑物的形象,使其与周边的建筑和环境能够很好地融合、协调,形成集水利、建筑、景观设计提升于一体的创新示范工程,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与周边商务区环境的协调,提升建筑整体景观形象品质,体现创新风格的现代水利建筑特点。

主副厂房建筑采用“T”字型布置手法,通过一片由地而升、轻盈折起、覆盖上下游各闸门的建筑薄板,与具有折叠感的“T”字形水泵房体量形成穿插,在河道上形成通透的观景台,在“面”与“块”的交织与对比中,突出了建筑自身形象的表达,强化了建筑整体的轻盈感与通透感,使建筑仿佛是轻轻的漂浮于水面之上。

建筑外立面通过铝合金格栅强化轻盈与通透感,微风吹过,动态的水波光影倒映在建筑折板及铝合金格栅上,建筑在光与影的交织中表达自身与河道及城市环境的融合,形成独特的水工景观,被称为“外形最不像泵闸的泵闸”

淀东泵闸示意图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2.功能复合:让市政更加多元除了对“外在美”的追求,“内在”的功能多元复合是当前排水、防洪除涝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另外一个关注点和发展趋势功能复合一方面是顺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高密度开发的条件下为城市拓展空间边界的重要策略。

在众多设施中,滨水堤防空间的功能改造是绝对的“C位”,上海市的河堤、江堤辐射腹地广大,涉及人口众多,可塑性强且潜在社会价值高,部分河道如黄浦江、苏州河还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堤防空间自然成为多重功能的最佳载体。

对于堤防空间的赋能,主要思路是推进河岸全线贯通与节点上的优化设计,核心增加功能包括慢行、居民休闲、旅游观赏、文化活动、生态修复等,通过复合多元的设计,融入开放、活力、舒适的规划理念水因城而活,城因水而美。

近年来城水融合的发展尤为迅速,除了众所周知的“一江一河”两岸持续贯通以外,骨干河道如蕰藻浜、通波塘等也相继推动岸线贯通工程不仅如此,众多其他中小河道贯通与岸线的综合利用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为周边居民的出行休闲增加了更多选项,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镇管及以上河湖滨水空间开放长度已经达到3224.02公里,涉及河湖764条“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还计划开放211.43公里河湖滨水空间专 栏 滨水空间综合利用案例骨干河道:静安区彭越浦。

静安区彭越浦(汶水路—江场西路)两岸陆域贯通环境改造工程由区河道水政所负责建设,于2021年10月8日动工,2022年10月完工项目北至江场西路,南至汶水路,南北贯穿市北高新园区,毗邻彭越浦楔形绿地项目延续“连接•流动•共享”三大线性廊道的空间设计理念,发掘滨水廊道景观及社会价值,打通了原来割裂的陆域空间,将场地的劣势转换成优势,滨水廊道以架空栈道的形式,串联悬挑亲水平台及下沉式绿地,从而建成一个线性廊道,形成良好的绿意游赏体验。

支级河道:浦东新区姚渔港姚渔港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中心区域,属镇管河道,镇内河道北起周祝公路,南至五灶港,全长1533米近年来,姚渔港景观绿化提升项目新建了休闲步道、主题广场、休憩平台、绿化景观等设施以提升两岸景观品质。

如今沿河漫步畅通无阻,南北步道连通贯穿结合上海著名的傅雷图书馆,姚渔港集生态、景观、休闲及文化等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成为附近有名的打卡景点

彭越浦(上)、姚渔港(下)岸线改造示意图来源:“上海水务海洋”微信公众号除了滨水堤防空间的开放开发,上海市在泵站等点状设施的功能复合利用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在设计思路上,主要通过部分设施的地下化释放地面空间以附着生态景观、休闲慢行等功能。

专 栏 滨水空间综合利用案例蒙自泵站位于黄浦区黄浦江边,上海市排水公司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为契机,将蒙自泵站打造成对公众开放的“泵站花园”,该泵站也是上海首座实现对公众开放的现役防汛泵站。

整个泵站花园的设计理念为“一环两轴三景”,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建设与滨江相融合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同时,站内还设置了一体化就地处理设施,根据泵站用水需求,旱天处理规模约为50立方米/天,用于站内景观补水、绿化浇灌及道路清洁等用途,为雨水资源利用找到新出路。

蒙自泵站示意图来源:上海市排水公司申城热点结语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上海市的排水与防洪除涝系统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快速探索出一条兼具适应性与发展性的道路:以规划为龙头,以多手段治水为途径,寻找空间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升综合效益。

这条道路是长期积累与提前思考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与高质量发展的相遇,与其说是不期而遇,不如说是如期而至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对于理念的转变,我们还处在一个起跑点上,面对未来可预见的更高的防灾标准与更紧迫的空间压力,如何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需要不断地对策略进行反思与调整,这对排水和防洪除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注:1 “蓝绿灰管”中的“灰”指市政排水设施,“管”指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措施2 NbS,Nature-based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旨在更系统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源:市规划院、供稿人:市政规划设计分院 钱昊)。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