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露大厦“梦露大厦”位于加拿大密西沙加市最重要街道交汇处,她的重要性和标志性将使这片区域成为这个低密度近郊城市的中心。
在梦露大厦的设计中,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旋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
马岩松老师希望,“梦露大厦”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梦露大厦”已于2012年建成并屡获建筑界殊荣,包括由CTBUH颁发的“2012美洲最佳高层建筑”,及EMPORIS颁发的“2013全球最佳摩天楼奖” ●●●2●●●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由包含1600座的大剧场。
及400座的小剧场组成,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
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建筑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在外部,这座建筑表达了周围地区蜿蜒的景观其弯曲的表面由柔和的白色铝板构成,成为了一部由边角和表面,柔软和锐利构成的诗篇旅程从越过桥梁来到哈尔滨文化岛开始,起伏的建筑表面围合了一座巨大的公共广场在冬季的时节,融入了冬日的雪景之中。
大剧院呈现了一种温馨而诱人的氛围,表面覆盖了木材,就像是一块慢慢被侵蚀的木块木质墙壁由水曲柳雕琢而成,温柔地包裹了主舞台和剧院的座位从舞台前到高层的楼座,剧院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强烈的空间形式创造了世界级的声效。
一些巧妙的天窗照亮的剧院内部,并让观众与室外相连,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消逝。
建筑顶部的露天剧场和观景平台向市民开放,成为公园的垂直延伸,可以看到松花江江南、江北的城市天际线以及周边自然景观。
●●●3●●●衢州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占地约70万平方米,一期二期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包含可容纳三万人的体育场、一万人的体育馆、以及游泳馆、全民体育综合馆、室外运动场地、科技馆、青少年宫、酒店、商业等MAD的设计将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
马岩松:“我们梦想营造的不仅是一个关于体育和生态的城市空间,更想把它变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与城市的山水历史建立一种文化传承关系。”
建筑之内:数座“小山丘”的“峰顶”及“山腰”处,设计了平台或天窗使自然光可以直达室内,也可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覆土建筑绿色节能且贴近人的尺度建筑之外:人们可沿着“山体”的步道,攀爬“山丘”,与天地对话
●●●4●●●北京四合院幼儿园项目占地9275平米,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四层建筑2019年底,幼儿园建成,成为一所可容纳390位1.5至6岁学童的幼儿园
“我回想小时候上的幼儿园,和后来看到的幼儿园,都在想孩子们最心心念念的是什么”马岩松说,“我想是自由与大爱幼儿园不一定要在硬件上有多大的给予性,但必须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由与爱——它们让孩子们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
”
MAD选择将原址上四合院外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新建一处将四合院“捧在手心”、与四合院相望、连通的新建空间。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环绕着四合院。
将原本各不相关的场地各部整合成一体的是新建的“漂浮的屋顶”。这处二层户外平台让人仿佛进入到全新的境地。
在老北京,除了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胡同巷里几乎尽是青砖灰瓦在这里,二层屋顶平台色彩斑斓,像是火星表面,颜色鲜艳、温暖,仿佛充满了“魔力”MAD尝试带着人们跳出北京、甚至地球的背景,从另一个时空客观观看、想象眼前的历史长河。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屋顶地形连绵起伏,吸引孩子们乐于在此奔跑、互动。面对眼前的“火星”、四合院、老树、天空,孩子们在这里“上天下地”,启发他们思考和追逐不同的可能性。
MAD围绕着原址上的几棵老树设计了三处庭院。庭院内的滑梯、楼梯,让一二层得以连通。庭院与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呼应,为教学空间提供了户外的延展和采光通风。
马岩松说:“老北京有很多‘缝隙’——地道、屋顶、院落等而院落,特别体现东方人对自然的一种看法在这里,自然成为了主体,建筑反倒围绕自然而行院落里有自然,有天地,有人的生活,这些共同连成了建筑的核心”
从二层走进一层室内,视线变得温暖明亮为了照顾孩童对尺度的敏感及舒适感,室内采用了单元式铝格栅吊顶,建筑的视觉层高被稍稍压低的同时又给室内增添了温暖感,让孩子们有一种家庭的感觉阳光通过整墙落地玻璃射进室内,人们也可在此近观室外的古四合院。
新旧建筑间的线性历史在这里变得立体
大堂东侧从一层转往负一层的过渡空间被巧妙设计成剧场,环绕剧场的则是摆放着中英文绘本的环形书墙剧场舞台则又是另一个空间——室内体育场的入口占据了两层空间的室内体育场既是孩子们课时的室内活动空间,也是幼儿园平常举办全园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的场所。
大堂西侧通向学习区。学习区流动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种自由、共融的空间氛围:不同混龄学习组间并没有被封闭的墙隔开,而是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弧墙——本为建筑的支撑结构。
流线布局为空间增添了不同的密度和尺度。“无边界”的学习空间,无处不在的阅读环境和以探索式“玩”中学为核心的课程,除了丰富了孩童间的互动交流,也让教和学得以在最优化的氛围中开展。
通过院落和廊道与新建筑相连的三进四合院,是少儿课余文化、艺术、创作的活动场所及园方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四合院里的古树、庭院、屋檐、砖瓦,弥漫的是比个人生命长度更广的历史和自然氛围,这些也将启发儿童们的思维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5●●●云洞图书馆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海口云洞图书馆”近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一体成型的混凝土建筑,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它将为海口市民及游客带来更独特的城市公共和文化空间。
作为中国南端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口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近年,由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南自由贸易港陆续建立,海口的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为居民带来更具人文气质的生活环境,塑造城市的性格和归属感成为了主要议题。
项目地处海口湾畔的世纪公园,占地面积4397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米,包含书馆和市民活动配套:建筑南侧的书馆,内含可以藏书万本的的阅读空间及多功能影音区,向公众免费开放北侧为向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包括咖啡厅、公共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母婴室、公共休息区及屋顶花园。
马岩松:“精神属性是建筑的核心价值;它将渲染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我们希望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愿意前往并停留的城市空间建筑、艺术、人文和自然在这里相遇,它们将开启人们的想象之旅,探索、欣赏不同的美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
”
开卷之初,往往是人们最期待的时刻。“海口云洞图书馆”也是如此,人们从熟悉的城市现实走近建筑,开启一段新的时空之旅。洞型空间的层次和复杂性将空间一层层拉开,也提供给读者一个想象力的失重场。
静处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建筑,雕塑感极强。自由有机的形态也塑造了多变的室内空间:墙面、楼板、天花,室内,室外模糊了边界。
建筑里外的孔洞,像极了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洞”,让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消隐。
大小不一的孔洞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为身处在常年炎热环境的建筑“降温”。
人们通过孔洞看天、望海,像是透过时空的通道再去察看身边本已熟悉的世界。建筑里不同氛围、不同尺度的笔触与人的活动触碰,产生生活仪式感。
贯通首层与二层的面海阶梯式阅读空间,除了供人阅读外,也是日常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场地。
与主阅读空间隔离的儿童阅读区,天窗、孔洞、壁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可开启的玻璃天窗和超大弧型推拉门带来更好的采光、观海视野和通风效果。
结构形态形成的多个半室外空间和平台,也是人们阅读和望海的绝佳空间。为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外围的回廊灰空间采用了悬挑设计,通过物理遮阳降低热辐射,实现建筑节能。
MAD希望采取“反材料”的方式,避免有意表现结构、构造,从而消解材料本身固有的文化意义,让空间感受本身成为主体。混凝土是液态材料,流动、柔软多变的结构形态即是它最大的特点。
●●●6●●●北京朝阳公园 马岩松和他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历经6年,近日完成了“墨色山水”——朝阳公园广场及阿玛尼公寓建筑群地处北京CBD最大的公园,朝阳公园的南面,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10座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又像是一组盆景。
设计以中国山水艺术为灵感,在城市中心重塑大型的建筑关系,再现了“峰、涧、溪、石、谷、林”等自然形态和空间
不同于纽约中央公园边上那些强调边界围合感的现代建筑,北京这组极具未来感的建筑更加强调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和渗透,将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办法,突破了朝阳公园与城市的界线,使自然和人造景观交相辉映,使人融情于景。
“在现代主义城市中,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物,更多被看作是资本、权力或者技术的象征,而自然则是另一种客观存在,这和东方传统城市中将建筑和自然结合进行人工雕琢而产生整体意境的做法非常不同”建筑师马岩松表示,“将自然人工化,将人工物自然化,便会模糊各自的边界。
人和自然不是主客体的关系,也就不存在现代逻辑中人应该保护自然还是破坏自然的争论所有人的行为和情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多座小尺度的低层商业办公建筑,如被山涧长期冲刷的山石,错落有致、相互退让,围合成一个隐秘又开放的城市花园。
基地西南较独立的两栋阿玛尼多层公寓延续了“空中庭院”的概念,错层的设计让每户都拥有更多的日照和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整体环境塑造带着平滑曲面光泽的黑白两色,制造出安静并神秘、独立于纷繁的城市环境穿插于黑色建筑中的景观运用了松,竹,石,潭等传统元素,暗示与古典空间有一种深层次的关联日本平面大师原研哉亲自为项目设计了标识导视系统,将“简单”与“精致”融进整体设计中。
朝阳公园广场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金奖认证,“山水”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在技术革新上——双塔外立面纵向突出的脊线内部,设置了通向每个楼层的通风过滤系统,可将过滤后的自然通风引入每一层空间。
双塔南侧的水景景观,除了优化视觉外,同时也是有力的降温剂——空气穿过水景沿着双塔脊线在内部流动,为双塔提供清爽新鲜的通风这座全球最高的曲面玻璃幕墙建筑所使用的深色玻璃,除了可使自然光全方位透入建筑外,玻璃的深颜色也有效地减少阳光直射所产生的热能。
朝阳公园广场完成于充满现代摩天楼的北京中央商务区,但它真正要隔空对话的是北京这座古典城市——规划中反映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相互依存的哲学,也呈现出大型的山水园林的格局在建筑历史学家王明贤的画作中,他将朝阳公园广场拼贴于古典山水绘画中,尽显和谐融洽,不同于她在城市现实中和周边城市环境互不融合的关系。
对于这种反差,马岩松说,“我认为这不是我们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城市本来的文化脉络什么时候消失了?中国城市没有必要追随西方工业文明的脚步,而应该设法创造出一种不同的城市,在精神文化高度上能和那些具有东方自然哲学和智慧的古典城市相提并论的新城市。
” ●●●7●●●中国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2020年11月18至20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届年会在此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位企业家相会于此。
中国企业家论坛(CEF)是国际上为人熟知的由中国顶级民营企业家发起的思想交流平台,成立于2001年,也是中国踏入世贸组织(WTO)的一年现有包括陈东升、田源、马云、李彦宏、雷军、刘永好、王石、杨元庆、郭广昌、俞敏洪、冯仑等78位理事成员。
迄今20年,每年冬天论坛成员齐聚亚布力参与年会,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分享因此,亚布力又被称为“中国的达沃斯”2017年,CEF决定在亚布力建造永久会址,打造一座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地标永久会址隐匿山林的地理区位体现出企业家们不畏艰险,勇敢寻梦的精神,让亚布力成为一个原始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勃发的地方。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地处北国雪山轴线上,银白色的屋顶幕墙呼应着雪山环境,宛如雪山脚下的一顶大帐篷,围坐在篝火旁交流思想建筑顶部的巨型天窗在白天将室外的自然光纳入室内夜幕降临之时,建筑灯火通明如篝火,象征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企业家精神。
室内木墙面和充足的自然光营造出柔和温暖的氛围。室外的公共广场和玻璃天桥延续建筑与自然交融的艺术意境。
●●●8●●●鄂尔多斯博物馆2005年,在一片荒野上建立一个新城区的城市规划图制订后, MAD受到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委托,为当时尚未成形的新城设计一座博物馆MAD设想了一个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的壳体,在它将内外隔绝的同时也对其内部的文化和历史片段提供了某种保护,来反驳现实中周遭未知的新城市规划。
博物馆漂浮在如沙丘般起伏的广场上 ,这似乎是在向不久前刚刚被城市景观替代而成为历史的自然地貌致敬市民们在起伏的地面上游戏玩乐,歇息眺望;甚至早在博物馆还未完工时,这里就已经成为大众,儿童和家庭最喜爱的聚集场所。
●●●9●●●中国木雕博物馆
这座长约200米的博物馆建筑犹如一股冰雪洪流,被冻结在位于城市中心的狭长基地上受到北国特有的自然风貌的启发,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外形混沌而抽象,模糊了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界限,寻找着“似是而非” 的生命特征。
银色不锈钢板所覆盖的外表皮,戏剧性地在建筑上反映着周边的环境和变幻的光线大量的实墙保证建筑很低的热损耗,三个裂开的天窗捕捉着北方的低纬度阳光,给室内的三个中庭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漫射光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木雕作品,以及北方冰雪画。
而建筑也是对自然的再次阐释在当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木雕博物馆与自然的对话反而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姿态。这样的超现实也许可以打破僵化的城市面具,重拾当地的自然文脉,并赋予这个社区以新的文化特征。
●●●10●●●四叶草之家MAD创始合伙人马岩松说:“我觉得为这座幼儿园创造家庭的氛围很重要,所以我们不直接建造全新的建筑,而是保留原有建筑的木结构,让它成为新空间记忆和灵魂的一部分。”
新建筑的另一侧,是新建的与旧有木结构相连的三层空间,设有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工作室等,供幼儿园日间运营工作、幼儿园运营者及家人居住所用在主体木结构的外部,MAD设计了一顶全新的白色沥青“帐篷外壳”,犹如一块布一样包裹着内里的老的木结构,就像是一座充满了抽象未来感的“白色城堡”。
“城堡”整体纯洁但不失天真活泼的外表,与周围传统房屋产生鲜明的对比,又与乡间稻田、来往人们相映成趣,轻快明朗但毫不突兀
处于街道转角的入口,就像是山洞的入口,通往神奇的未知空间,待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入内探寻究竟从室内二层,孩子们可以通过滑梯回到首层小庭院,犹如奇幻探险旅程完结后重回现实,这都将会是孩子们最珍贵的童年回忆
新的“帐篷外壳”和旧有的木结构造就了有趣的室内空间。建筑一、二层为小朋友们日常学习、活动的场所,加上自然光通过屋顶天窗和四周窗户洒入室内,整个空间明亮通透,为孩子们的日常互动增添几分亲切和温暖。
外壳的曲面与内部结构间的“空隙”也形成了有意思的“角落”:最顶部的“角落”成为了小型图书馆,长排木凳下是藏书空间而只有孩子们才可以攀爬到达的一些“角落”,则成为了他们的秘密乐园:他们可以在这里上演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戏码,也可以通过天窗观察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来往。
往期回顾建业胡葆森:老胡十悟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